小人参

小人参

不知是谁,首喻胡萝卜为小人参的,此喻一出,便被人们接纳,通常还以此借代,寻常的胡萝卜,似乎一下子提升了品位。

第一次得知胡萝卜为小人参,是从父亲的口中。那时候,我还小,秋后,经常把胡萝卜当饭吃的,掀开锅盖,水汽迷蒙中,便见沸水在橘黄色胡萝卜间咕嘟着水泡,一股胡萝卜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用筷子轻轻地一叉,就叉上一根来,趁热吃上一两根,觉得蛮好的,甜滋滋的,可吃多了,嘴里就会返清水,实在是难以下咽。

此时,我便会想到山芋的好。其实,人就是这样,山芋吃厌了,不由得会怀念胡萝卜。父亲为了让我们好好地吃饭,很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胡萝卜又叫小人参,吃胡萝卜就等于吃人参,吃人参是能当神仙的。

父亲边督促我们吃胡萝卜,边讲着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这则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沉寂了几十年,从未被我的记忆剔除,也没有被如水的岁月冲淡,我也没有去查找故事的来源,估计不会是父亲杜撰的,也不知他从何处得来的。

从前,一对师徒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师傅白发苍苍,徒弟却是顽童一个,师傅每天都要出门,出门前,一定会分派许多活让徒弟做,做不完,就会挨打。一天,小徒弟在院中干活,一个穿红肚兜的胖娃娃,突然在他的背后冒了出来,跟他说话,帮他干活,一起玩耍,师傅快来时,胖娃娃就对他说,你师傅快来了,我要回去了。胖娃娃前脚走,师傅后脚就到家了,见徒弟把活干完了,没有言语,次日,便加大活量,师傅刚走,胖娃娃就来了,如此,就是几日,一天晚上,师傅便问徒弟,这些天可有人来,小徒弟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师傅,师傅便把穿着红线的针交给了徒弟,吩咐他,等胖娃娃来了,就把针别在娃娃的衣服上。

师傅就沿着那条红线去寻胖娃娃,在一个山崖边,见一株千年人参,原来胖娃娃是千年人参变的,师傅便把人参挖了出来,早晨起来,便叫小徒弟烧水煮那棵千年人参,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别掀开锅盖,再香也不能掀开,就出门了,徒弟按照师傅的吩咐烧火,烧着烧着,锅里便喷香了,越烧火,香气越浓烈,徒弟实在禁不住香味的诱惑,打开锅,就把人参给吃了。

晚上,师傅回来了,直奔锅而去,揭开锅盖一看,顿时傻了眼,便把徒弟吆喝过来,问,人参呢?吃了。谁让你吃的,师傅气愤地吼叫着,伸手把锅里的汤水泼向了徒弟,徒弟一闪身,汤水泼到地上,恰巧来了一只狗,狗就把地上的汤水给舔了。师傅气急败坏,顺手抄起一根棍子,去打徒弟,一打,徒弟蹦到树上,再打,徒弟就蹦上了天。没打着徒弟,便去打狗,狗也蹦上天。

那顿胡萝卜,我们吃得格外有滋味。以后,每每吃胡萝卜就会想到那个故事,幻想着胡萝卜就是小人参,吃完之后,一蹦就蹦到天上去,成了神仙,多快活。

后来知道没有那回事,再回头来琢磨那个故事,便觉得神话传说很有意味。胡萝卜,又称甘笋、赤珊瑚、红芦菔、黄根、卜香菜、药萝卜、葫芦菔……相传是从伊朗传入我国,过去,与山芋一样被当作主食的,而今,被列为蔬菜一类了。

小说家高晓声曾说过,什么是文化,吃饭就是文化。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吃饭,一为肚皮之饱,二为口舌之味。若肚子是物质生活的话,味道就是文化。我觉得父亲很伟大,在我们不想吃胡萝卜的时候,父亲把胡萝卜变成了小人参。胡萝卜当饭时,保持其本色,当菜时,它就是小人参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