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传统村落 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

留住传统村落 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

赵 晶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情愫,传统村落就是这情愫的现实载体。而乡愁是一种文化,饱含传统价值观。传统村落孕育了乡土文化,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留住乡愁就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目睹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冲击,经历着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的不断蚕食。因为乡土文化曾被认为是“四旧”,是时代进步的“拖累”,进而被鄙视、被排斥、被抛弃。当自卑自惭的习气蔓延的时候,当西方风潮席卷而来,冲撞、毁坏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抢救和传承好仅存的乡土文化。

一、沈阳传统村落现状

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古代更是八方通衢之重镇,汉、满、蒙、朝鲜、锡伯等多民族聚居,因而在传统村落的形成上多种多样。

(1)落寞王族迁居而兴建。如辽中区的满都户镇,为清顺治年间一皇族王子因罪全家被贬出京城,行至此地落户,初期取地名满都一户,后更名为满都户。100年前满都户曾是辽宁地区仅次于沈阳、辽阳的经济文化中心。镇内的兴隆寺曾号称“关外第一名刹”,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了“古刹禅林”四个大字,断碑今保存在满都户镇。满都户镇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自古商贸繁荣且人才辈出。老字号商铺有东升德、洪裕太药铺;大于园子渡口是关内外商品的交易集散地;满都户镇的柳编工艺有百年历史,是国内工艺美术品种的一朵奇葩。

(2)古代战略重镇发展而成。如新民市的辽滨塔村,这里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除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古建,这里还有包括新民血肠、寒富苹果等多种特色美食。新民市辽滨塔村最有名的当属辽滨塔。该塔建于辽天祚帝耶律延喜乾统十年,见证了隋唐帝王征战的硝烟。

(3)锡伯族聚居的村落。如沈北新区的兴隆台锡伯族镇,被誉为“中华锡伯第一镇”,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锡伯族镇。该镇在农业上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锡伯贡米”更是享誉全国各地。每逢过年,这里的锡伯族人们用冰锥子在冰面上凿坑捕鱼,村里男女老少剪窗纸,围坐在毡子上玩起嘎拉哈……节日气氛非常浓。

(4)朝鲜族聚居的村落。如浑南新区的闫家村,青砖瓦、白山墙、鱼儿尾,踏入古村,典型的满族青砖建筑风格扑面而来。村内民居整齐划一,都以青砖青瓦白山墙造型展现,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屋顶以曲线鱼尾为脊,似有鱼儿欢快跳跃。房子格局规划之整齐,令人叹为观止。

(5)达官富户兴建的村落。此类村落较为分散,多为达官富贾衣锦还乡、叶落归根,回乡修建的府邸和故居,于是保留下来很多传统建筑和村落文化,他们修族谱,建宗祠,定族规,这就是古村落何以兴旺,文化何以发达的重要原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沈阳传统村落由于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岁月的洗礼、风雨的侵蚀及人为的损毁,现状不容乐观。

1.建筑损毁或老化严重

因岁月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保护措施不足,加之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许多村落古建筑不断损毁和日渐老化,很多古建筑外墙脱落,木雕石刻开裂、侵蚀,传统文化建筑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2.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

由于许多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已经满足不了部分居民的要求,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慢慢改善、家族人口日益壮大,许多村民选择搬离村落,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越来越少了,“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3.发展面临交通瓶颈

由于时代的变革,许多传统村落身处边远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优势,获取外界的信息大大减少,于是很多传统村落只能延续封闭的小农经济,在发展空间和发展途径上均受到一定限制。

4.村民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由于当地人们认知的不足,导致不少传统建筑“散落人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还有的村民随意拆掉传统建筑盖新屋,破坏了传统建筑的整体风貌。

三、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的措施

沈阳的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确实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留住传统村落,才能留住传统文化的根源。当然,保护传统村落、发扬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让传统村落这一文化地标在承载文明与荣光的同时,少受风雨侵蚀,免受人为损毁,还需要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1.加强传统村落规划

要让传统村落不仅成为村民居住的空间,而且是心灵安放的圣地,更是乡土文化的承载。在规划先行时,要实事求是地给传统村落定位,避免走弯路。要注重村落山水形胜、历史遗存和文化标志,注重民族文化内涵,考虑对村民情感的尊重和精神观照。对每一座村落民居的设计规划,都要十分注意村民的习俗、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崇拜、民族的记忆,或者说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在传统村落规划时必须将文化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物质效应放在首位,让诸多规划成为“心灵妥帖的地方”。因此,“记得住乡愁”才是重拾古村落最有价值的村落规划目标。

2.丰富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内涵

传统村落是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记得住乡愁”既是重拾传统村落建设的目标,也是再创传统村落辉煌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不断丰富“记得住的乡愁”的内涵,重拾乡愁可寄的自然环境,老街、老井、老房子、老树、老文物等。珍重勾连古今、乡愁可寄的古村落文化,重拾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元宵灯会、端午龙舟赛等民俗依然鲜活地留存于村落间。让子孙们从小熏陶古村落淳朴的民风,教导他们要保护好珍贵的古民居,守住村落古老的记忆。保护和培养文化村落,认真梳理传统村落文脉,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化,从而引领古村落发展。

3.留住乡土文化的核心“人”

人在乡愁才在,重拾传统村落,就需要我们把人放到首位。当前,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传统村落文化趋于解体。一方面,传统村落封闭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人的就业需求,促使他们走向外出打工之路;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建筑、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村民生活不方便、不舒适,促使许多传统村落人去屋空。因此,要加大传统村落发展建设速度,促进农村经济提升转型,增加村民就业机会;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居民生活条件,“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把自来水、煤气、电引入各家各户,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只有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了,居民生活舒适了、方便了,留住人,才能真正保护好古村落。

4.召唤外出精英返乡寻根

中国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而作为文化传承者,从乡村走出去的当代精英,或从政,或求学,或经商,召唤他们返乡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传统村落建设。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重构乡村传统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从哪里来”,在许多外出精英看来,除了满足寻根问祖需要,还有延续历史的责任感驱使人们主动回乡,他们不希望历史在这里出现断章。尽管一些传统建筑已破落损毁,但出于对祖先的敬仰,他们仍视作心中的圣地,期望有朝一日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可以重放光彩,他们纷纷行动起来,带头捐资,为原乡村落修复献计献策。

留住传统村落,让后代的子孙们铭记先辈们的历史,守得住“根”,记得住“乡愁”,这需要政府、社会、村民和当地精英的齐抓共管,从规划上、产业上、人文上、文化传承上等多个方面共同出力,还原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筑牢孕育乡土文化的根基。让我市的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实现文化接力,在新时期更好地展现其质朴的文化品质,并融汇当代优秀文化,助力全市的科学发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