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应在实施传承发展工程中关注“五位”

“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应在实施传承发展工程中关注“五位”

殷 哲 刘淑敏

“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是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现今,当广大理论研究者以此为探究的主题时,何为“乡愁”?怎样才会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必然是其认真作答的问题。

谈及“乡愁”,其原创的本意为: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如: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现代著名诗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作词的寻根思乡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等,这些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诗词,均可诠释乡愁的本真蕴意。

讲及“乡愁”,在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必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话题。因为,“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中华大地世代剪不断的乡愁。从目前情况看,各省约有近百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几百个省级“非遗”项目。如此数量惊人的“非遗”项目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传承中弘扬光大,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这不仅是该研究主题的根本主旨,也是笔者对其提出以下“五位”对策思考的真实用意。

一、自觉认识应升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人们对“认识深度,决定工作力度”的说法不仅体会深刻,并已形成共识。当然,这对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来说,其认识的作用和价值也依然如此。

再从管理层面分析,作为“软任务”范畴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长久以来很难用“硬指标”考量其工作质量完成的优与劣、社会效益的大与小。所以,在实施传承发展工程绝大多数的任务中,工作指标量化很难落实到位也是不难理解的事。由此看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强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升位至关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从其工程所承载的任务量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主要项目15项,可谓任务繁重、内容丰富、责任重大、时间紧迫。从这点来看,需要的不仅是每一位建设者的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而且,更需要每一位肩负其责的管理者,必须拥有推动传承工程持续发展的高站位,促进传承工程科学有序建设的前瞻性,提升传承工程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领导力。而上述“需要”的真实存在,首先需要的是加强管理者的自觉认识。认识自觉“升”位,主动作为,一切皆有可能。认识自觉“缺”位,消极怠工,一切无从谈起。看似一字之别,其关键是“自觉”二字从中产生着根本性作用。在此,笔者有意推出两省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先进案例:陕西省全面推动秦腔振兴十大工程、西安鼓乐传承发展十大工程、陕北民歌传承创新十大工程;浙江省几年间,从摸清家底、普及“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打造“非遗”及传统工艺保护的“1.0时代”,到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聚集“非遗”传承人群的能力建设,引导鼓励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生产项目,现已形成“非遗”传承创新的“3.0时代”。这再一次说明,东、西两省的经济实力不等,实施保护传承的任务完全相同,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实践中,均取得如此显著的骄人业绩,与两地文化主管部门对其“认识自觉升位”,促使责任担当意识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创新思路应对位

如果说创新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那么,针对“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主题的研究,“创新思路应对位”的问题应引起探讨者的高度关注。

从一定意义上说,“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为手段也为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如此沉甸甸的话题正式摆在每位研究者面前的时候,笔者认为,创新思路与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相对接、审美特征相吻合、兴趣爱好相贴近,则为促使《意见》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选择,促进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奏效举措。

笔者从有关文件中得知,目前《意见》所涉及的多数项目已启动。在这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初启之时,如何让新时代的青少年从中深刻地体会和认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一无二?如何让子孙后代从中感受和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智慧、气度、神韵?如何增强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问题的真正释然,创新思维的科学准入,创新思路的准确对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手段及方式。话题议论到此,笔者想借用以下两个成功事例,再次佐证“创新思路对位”所赋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现实作用和重要意义。上海市“非遗”保护“剪纸花样经”的代表性传承人郑树林,现已培养了几百个学生,优选出了4名新一代“花样经”传承人。他之所以在保护传承工作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其关键在于他在濒临失传边剪边唱的剪纸技艺中,将青少年喜欢和爱好剪纸传统技艺的兴趣点准确对接在其传承创新思路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上。他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民歌、民谣和顺口溜的唱词,右手剪左手纸的传统技艺不变,充满技艺灵气、形态各异、富有内涵的剪纸形式总变的创新过程中,将满足广大青少年审美需求放在了首位。再有,央视最新推出的山西编创的《会讲故事的绛州鼓乐》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和好奇。一班人马,几根木棒,就能将古老的传说《老鼠娶亲》《秦王点兵》《牛斗虎》表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使年轻人观后耳目一新、过目不忘。上述案例的呈现,笔者认为,借鉴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从中领悟到“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与“创新思路对位”的关系实旨,更为重要。

三、常态化理念应到位

从管理层面讲,“常态化”是工作、事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有效措施,是其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管理理论。显然,在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起步的重要阶段,强化其系统工程建设的常态化理念落实到位,无疑对促使此项传承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从《意见》中提出“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的重点任务看,怎样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其传承工程建设质量的完美和卓越?强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常态化管理理念到位,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当是为其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选择。

关于这个问题,再从多年的保护传承工作实际情况看,认真贯彻《意见》精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扎扎实实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良性文化生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建立科学完善的配套机制。而这些管理举措的制定和执行,是需要有建立在对实施其传承发展工程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常态化理念做支持。否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在所难免,致使其工程建设虎头蛇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案例的出现不可避免。对此,在正值全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火热启动之际,各级职责部门和单位,切实将强化“常态化理念”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无疑将对其总体质量大幅度提升、总体目标如期实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骨干培训应进位

多年来,基层文艺骨干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弥补政府力量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战略性重任,可以说也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一批批始终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农村、社区文化热心人,文化能人和传承人的肩上。

然而,在这新形势新任务中,基层文艺骨干同样“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所以说,广大基层文艺骨干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与时俱进,当为其传承发展工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那么,现实中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工作情况如何?近期,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采用不同方式,对本省30个文化馆(群艺馆)进行了调研,结果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培训内容依然沿用专业技能培训、精品类艺术鉴赏、邀请专家讲座等培训办班的老套路、老内容。对此问题,笔者还有意抽查了12个文化馆的2017年基层文艺骨干培训计划,发现,体现落实《意见》精神,真正与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内容相近的培训班少而又少。面对绝大多数文化职能机构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意识滞后的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新形势下,培养基层文艺骨干的指导思想,是否要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统领;是否要与《意见》中提出的“挖掘和保障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养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的主旨相一致;是否要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相融入。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才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能与同仁达成共识,最近笔者在网络媒体中看到的,某大学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教育实践的重点授课内容:“何为传统文化?哪些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对接?传统文化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或许对今后文化馆(群艺馆)开展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会有所启示和教益。

五、宣传形式应越位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促使这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高质量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于上述这个无须争论的话题,如果放在探究“怎样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对策思考中,“宣传形式应越位”观点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谈及宣传形式越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新一代青少年在实践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而这“三感”的真正体验,需要在现代表达形式中实现。而这种所谓的“现代表达形式”,又必须是以跨越现有宣传形式的思维定式为前提,必须是以超越以往宣传形式的前卫性举措为条件,必须是以紧跟新形势、适应新需求、寻求新视觉的宣传理念为基础。只有这样,宣传形式的重要性才会凸显,宣传教育在其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才会得以充分体现。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责的宣传教育部门,在创新表现形式方面,缺乏大胆探索、不怕困难、敢为人先的越位意识,尽管传承类文化专栏出了一期又一期、传承类文化节目推出一档又一档,其结果是:传承效果事倍功半,对新时代青少年的传承影响力微乎其微。

然而在现实中,也不乏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担当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有些电视网络媒体,为将传承事业做实、做好、做强,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的同时,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追求传承类文化节目呈现形式的新、奇、特,为新时代青少年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真切感受和领悟历史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示范、引领新一代年轻人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近两年来,江苏卫视与凤凰视频联网播出的视觉大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九位来自不同国家,个性、经历迥异的青年精英,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思考,行走中国大地,从为人熟知的中国符号、中国名片切入,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和神韵。这档形式新颖、视觉独特、题材引人入胜的文化类节目,让年轻人观后脑洞大开、津津乐道、过目不忘。如,上海东方卫视最近播出的大型原创传承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这是该台继《诗书中华》之后又一立足传统核心价值、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面的突破性尝试。节目中,无论是初学戏曲孩童的一招一式,或是沉醉戏曲中的90后的韵味十足,还是身怀绝技耄耋艺人的精湛戏曲表演,都能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戏曲艺术享受,都能在激发广大青少年观众珍爱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中产生共鸣。再如:有关资讯显示,央视今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一轮的播出收视人群将近12亿。在微博当中话题的阅读量达到9000多万次。在网络点播的次数将近600万次。另外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上,总浏览量达到了800多万次以上。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很好地将内在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转化为一种轻松快乐的比拼形式,让受众在快乐中汲取精神营养。这一成功案例也再一次证明了,宣传形式的如何运用,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基本形成,传承发展重要成果的不断取得,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是每一个职责部门励精图治、自觉担当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为此,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主动思考“五位”的现实蕴意,积极推进“五位”的有效实施,自觉为“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创造良性文化生态,是每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基本职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