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文化认同(代序)

乡土文化与文化认同(代序)

蒯大申

近年来,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盛行,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一股值得重视的潮流。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勃兴,显示了文化发展一个新的面向。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否繁荣强盛,关键要看社区、草根阶层的文化力量,倘若这种民间的力量是充沛的,那么这个地方的文化活力就一定会是蓬勃强健的。

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我们过去所阅读的历史,大多是“正史”“国史”“政治史”“大人物史”“才子佳人史”,而今天,地方经济的崛起,草根阶层的文化觉醒,无不有力地推动着乡土文化的复活和更新。人们忽然发现,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研究和填补的是一个村落的历史、一条街道的历史。诗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一个村落的历史、一条街道的历史里,蕴涵着从古至今累积下来的大量传统文化基因,隐藏着影响我们今天和未来的文化密码。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就好像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个角,而它的底层是那宽广厚重的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在知识分子眼中玄妙高深的“道”,其实即在百姓平常日用之中。所谓“道”,亦是寻常人情、习见人性而已。

乡土文化往往是一种草根文化,它记录了那些平头百姓为生计辛勤劳作的岁月,保留了寻常人等柴米油盐、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这些人和事虽名不见经传,却是那些“经”和“传”背后的历史。

乡土文化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认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域文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化,地域文化研究由最初的表层文化向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态延伸扩展,逐步从纯物质形态的考证转向精神文化研究,包括对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日常生活、宗教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开掘。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乡土文化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在古籍整理和研究,家谱族谱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历史人物、乡土人物和历史事件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民风民俗研究,以及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综合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为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地广泛采取了实物收藏、文字音像记录、保护和培养地方特色文化创造者与传承者等多种形式,保护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普查,对濒危文化实施抢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所有这些对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相反,保存历史,记住传统,是为了未来,因为失去传统、忘记历史,就必然失去未来。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和民族的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培育家园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有着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比如外出谋生的乡亲,无论是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由于文化与亲情的牵系,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家乡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建设,并希望为家乡贡献绵薄之力。

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化发达的区域和地方,它是地方人民的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加以积极挖掘和利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计划地整理、研究、宣传乡土文化,必然有利于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培育人们的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乡土经济、地域经济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基础因素。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乡土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双向的。就像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中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民为重君为轻、民为邦本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关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想,关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求大同的思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关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的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尊圣宗经、人伦人情、重农轻商(重本抑末),是一种与自然经济(农业社会)相联系的文化形态,在儒家文化的基因里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所要求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观念,因此,若不经过“创造性转换”,是很难自发地促进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与传统儒家文化相类似,乡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传统农耕社会、血缘社会,自有其与现代社会相抵牾的一面,对其加以分析、甄别和扬弃,是当今乡土文化建设应当特别予以关注的。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