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从《对岸》到《冲积》

序言 从《对岸》到《冲积》

晓归(诗人)

认识晓东(编者注:错河本名王晓东)起于一桩很偶然的事件。彼时彼刻,晓东正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用药物抑制过度衍生的思维带来的精神不安定,而这种强度颇高的不安定,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和程凯、王帆一起骑着破车去探视晓东。

从思维的角度看,探视是每个具备活力的思维结构必然发生的行为模式,但是探视能否窥见世界的真相,则有赖于探视之前是否已经臆想了探视的影像。换句话说,探视行为之前如果已具备了探视的成见,那么探视只是内心经验的一次重复。而全然敞开的对世界的探视则需要做好种种准备。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带来的是颠覆性的感受,这种颠覆性的认知将会长久地影响着思维乃至生命的内在成熟。

于是,我想,大概可以把晓东的第一部诗集《对岸》视为对世界的探视。如果不是那么草率地做一个断语,我想说的是,晓东未必一定看到了对岸,但是他借由此岸的有限,认识到了对岸的存在。这一判断来源于《对岸》中不断出现的否定式的肯定。

如果这世间

我们注定只能留一声哀鸣

拯救本身

已经足够动听

生命本身也许就是一场怀疑

在确定答案前

每一刻堆砌的都是自己

——《不惑之年》

——《自画像》

否定式的肯定在于,思维结构可以否定任何世界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但是这种否定性的联系,本身不能再被否定。这种只剩下唯一之物的境地,是现代诗歌本身常常面对的困境,很难有写作者可以逃离。

从思维理路上来说,站在此岸对彼岸的探视,只具备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舍弃此岸,试图在有限和破碎中寻找一条超越的路线。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回身俯视此岸,将此岸的生命属性加入彼岸的元素,以此弥补此岸存在的各种空白。这是诗歌的姿态选择,也是写作者的朝向选择。

这样,在逻辑思路上,《对岸》之后的诗集《冲积》就变得面目清晰,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方向的选择。晓东在两条路线里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对此岸的回身与俯视。这种痕迹在整部《冲积》里是非常明显的。

一座山连着一座山

再走远些

是不是更蓝的天

一个春天接着又一个春天

再活老一些

是不是恩情更加绵连

——《还》

匆匆的路人

口袋里装满明天

都有自己的路

要急切地去赶

没有谁

在乎昨日剩下的零钱

但无人愿意

施舍时间

——《乞者的一天》

倘若诗歌有某种灵性可以超脱形式的束缚,那么诗歌的肉身却必须面对自身极其微脆的存在。于是,勇气必须存在,否则何以面对此岸的真实面目?

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

种出了

如此饱满的关于拯救的勇气

还有什么

比这一切更让人惊喜

——《兄弟》

对比《不惑之年》和《兄弟》里同样出现的“拯救”,后者的拯救带有更多的此岸属性。对于晓东而言,正视贫瘠的此岸,等同于用泥沙冲积和沉淀于此岸。

于是,一个由诗歌产生,但是却不能由诗歌解决的新问题出现,如何增加贫瘠的此岸存在的厚度?于是探视在《冲积》中慢慢减少,而拷打式的批判逐渐增多,更为激烈的言辞开始出现。

那些自杀的诗人

只是一场闹剧

毁灭在诗的边缘

……

一个心中没有解救天下民众之志的布道者

在阴谋的懦弱中气血塞断

——《端午诗辩》

我相信晓东的内心一直是激烈的,虽然这种激烈总是在被社会反复捶打,但是当这种激烈每一次卷土重来的时刻,就是晓东视野扩张的时刻。这种时刻,往往是写作者更加野心勃勃的时刻。

这首于2014年6月所作的《端午诗辩》,能多多少少揭开晓东内心里略显庞大的构思。之所以说这种构思略显庞大,是因为晓东对语言的驾驭和这一构思之间,开始产生了明显的偏离。可以看到,当更多的题材进入晓东的视野,不同题材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导致了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固然蕴涵了写作者再一次进化的巨大能量,但是也完全可以破坏写作者持续且稳定的写作。

从晓东的写作经历来看,他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和诗歌指向之间的偏离在一开始就有迹可循。晓东常常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结构——古体诗的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之间来回切换,正是对这一偏离乃至冲突的化解方式。

从《冲积》中收录的古体诗可以看出,晓东的古体诗技艺更为娴熟,表达更为流畅自然。

往事皆已旧

蟾光洗今秋

江河离我去

明月水中留

——《中秋》

秋中夜渐静

草虫窃窃鸣

果熟从枝落

一世发一声

——《听秋》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古体诗不足以承载晓东的诗歌野心。但现代汉语的写作,也不能完全涵盖晓东的全部表达。

为了解决两种结构的内在冲突,晓东开始进入叙事诗。在《冲积》里,《桃花缘》是晓东在诗歌上的最新尝试,只是这种尝试目前还很难评判。而结构更完整的叙事诗,一首内在冲突被彻底突破的叙事诗,按照晓东的话,那会是下一部诗集的内容。

个人认为,叙事结构并非诗歌的最好载体,越是庞大的叙事,其实越容易一地鸡毛。但是,叙事结构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写作者的本意,让作品和世界生发出超出写作者意图之外的联系。晓东目前诗歌写作中的内在冲突,或许会在叙事结构中,呈现出一种另类的冲击力。这一猜想,目前还没有答案。

在我看来,晓东的写作已经到了一个极为困难的时刻。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诗人,将自己隐藏在文字的背面,慢慢度过这一困难时刻,恐怕和晓东的气质不符。因为诗歌的意义对于晓东而言,正如他自己在《对岸》自序中所说:“只要还能写出作品,无论在生活中怎样溃败,我还可以尊严地面对自己。”

这是晓东生命和诗歌的交互成长过程,而我作为一个近距离的观察者,亦是一种荣幸。

上一章

读书导航